浅谈古筝技法“模块化”教学的意义

发布日期:2023-09-13信息来源:松滋市老年大学

从事古筝的教学十年有余,十余年间见证了古筝学员从寥寥无几到目前全国习筝大军几百万人数量庞大的规模,习琴人数在成几何倍数的增长。习琴人的年龄跨度也在渐渐拉开,从最初教授入门的学员最小年龄6岁到如今的3岁半,最大年龄55岁到如今的70多岁(老年大学一班学员徐应华),从十年前一对一口传心授式教学,到如今一个班近30名学员的班额,让我不得不去思考教学形式的变革和发展。23年前我的古筝学习是一对一师徒式的学习模式,老师示范我来根据老师演奏的动作自己观察领悟,这样的教学方法用在现在的大班额教学显然是不太现实,今天的古筝课堂我应该采用什么措施和方法进行教学?这是我一直在学习、探索和实践的方向。

一、它山之石可攻玉

第一次接触到古筝技法“模块化”这个概念,是2015年在南京参加“百家筝鸣”1+1教学法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到的,学习的过程中见到了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王小平副教授,在她提倡的1+1古筝基础教学法里提到所谓古筝技法“模块化”的概念,其含义是:把要教授的古筝技法分解成数个有着有机联系的最小动作模块,一个模块一个版块的进行教学,最小的动作模块的形成,首先是将某个技法(例如大拇指弹奏“托”),所含有的所有动作进行分解,那么“托”指就需要分解成数个微小的动作模块:1、手型呈现的状态;2、大拇指调整好角度提前做好准备的状态;3、大拇指第一环节主动弯曲的状态;4、动作还原的状态等动作进行模块化分解,然后再根据可以“一次性模仿成功”和“连贯性”的标准,将拇指“托”指的所有动作进行组合。这样的教学方法,避免了几个学生同时上课中因为接受能力差异带来的对演奏技法掌握的偏差。这样的理念正是我这次出来学习的初衷——解决小班额教学如何统一班级进度的教学困境。

二、千头万绪,目标在先

在南京学习的那几天每天都感觉很新鲜,就像20世纪20年代一些上海的青年人第一次看到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一样,激情飞扬恨不得马上就去“落地”实操,当时跟我一起随行的,是我从小带大的一名学生当时正在读大三,在校期间利用周末在武汉一家琴行兼职做古筝老师,当晚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召集优秀的同行学生让她毕业以后跟我回松滋一起去把古筝教学“模块化”大班模式建立起来,当晚就跟她沟通了想法,没想到一拍即合。回到松滋后这名学生就到我创办的艺术机构里担任了古筝初级班的实习教师,有了年轻人的协助接下来的古筝技法“模块化”教学模式推进起来就容易多了。我们首先探讨了方案,是用已经成熟的王小平教授的1+1教学法,还是自己根据这次我们在南京学习的古筝“模块化”教学的理念,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特色的教学教研体系?最终我们选择了后者,一方面、县级市的松滋学琴的受众群体跟扬州的学员存在素质教育的普及程度不同,家长学员的重视程度不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机构刚刚起步没有足够的经费购买这套教学法,经过几天的思考,我选择了后者,也是更艰难的一条路,当时始终坚信邓小平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于是就有了后面“改革”。

三、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改革”的第一步一定是打破藩篱,得从教材上入手,教材就是灯塔,没有经费我们自己下载软件进行打谱,编订了属于自己的入门教材,其中有很多内容也借鉴了1+1教学法里的内核,每天捧着多本教材,甚至还搬来了松滋小朋友正在学的音乐课教材,几个月下来黑眼圈和教材都出来了。有了第一本古筝入门教材,就有了下一步“模块化”的继续推进,我们开始进行强度很大的教研,周一到周五白天进行少儿班和成人班的教研工作,周一到周五晚上进行成人的教学工作,周末进行少儿的教学工作。一边教研一边实践,这样的过程一开始非常顺利,初级班的学生非常奏效,学员的人数也在飞速增加。可随着办学时间的增加,级别高一点的学生就出现了教学上的瓶颈,三级及三级以上的学生就很难保持班级教学上的绝对统一了,这个时候开始有了学员的流失,部分学生跟不上的情况,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段时间我开始焦虑,努力想去扭转这样的教学局面,逆境中总能激发出新的智慧与出路,我把这些情况跟我的导师三峡大学的副教授刘洋洋老师进行了沟通,刘老师跟我提出了两点:一是、一定要加强自我技术提升,在提升的同时多思考每个目标动作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将每个目标动作和下一个目标动作的教学进行衔接;二是、让我的教学不要过于“模块化”,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包括语言互动、演奏互动等),深挖乐曲的音乐内涵、升华课堂教学,让学生发现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美,表达音乐的美。刘老师看问题的角度真的非常准,从宜昌回来以后,先从自己带的学生入手进行改进,经过几周的调整欣喜的发现教学的进度统一了,学生的练琴热度也提升了,一周一个样儿,我也将这种教学方式逐步在教研过程中渗透给机构的老师们,渐渐整个教学生态出现非常良性的态势。

四、一约而定,万山无阻

2020年松滋市老年大学的王家满校长经德艺双馨的杨启迪老师引荐找到了我,希望我能到老年大学任教担任古筝专业的老师,学校准备为学生购置一批学习古筝,并告知学校的招生计划是30人班制,这么大的班额该如何做好教学工作呢?我的心中不免产生这种疑虑,犹豫再三接受了王校长的邀请,原因有三:一、借助老年大学的平台向优秀的团队学习;二、推动古筝在松滋的发展,让更多的老年人有学习古筝的机会;三、让古筝“模块化”超大班额教学得到更好的实践。心怀忐忑地跟杨启迪老师聊了一次,杨启迪老师是松滋京剧团的团长,一辈子做的都是跟音乐相关的工作,教过学生、组过乐团,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在老年大学已经任教两年,有一些教学上的心得体会,杨老师给我的启迪也很大。他说,老年人的教学一定要打好基础不要追求快,其次注重体现寓教于乐。有了这两句话。我似乎找到了教学思路上的支点,从忐忑转为欣喜,我的模块化教学追求的就是循序渐进为原则,这不仅利于我在老年大学进行施展,同时也促进我在成人教学兴趣培养方面进行探索和挖掘,正可谓道相同、心相通、力相聚。

五、孜孜不倦、“筝筝”日上

我将之前在机构的教学教研成果做了更进一步的细化,古筝入门依旧用我自编的教材,将每一个技法的学习进行“模块化”的细化,一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个章节古筝入门知识,入门知识又分古筝基础知识及基本乐理知识;第二个章节基本技法,基本技法又分成了四个小的章节——1托(大指)、2抹(食指)、3勾打(中无名指)、4颤音(左手技法);第三个章节综合技法,又分成了五个小的章节——1抹托组合、2小撮、3勾托组合、4大撮、5四点练习,第五个小章节是前四个的组合环环相扣;第四个章节:按音、滑音、花指练习,前两个小章节是左手技法,最后一个技法是右手的技法,左右手配合教学不枯燥;第五个章节:分解和弦及琶音练习,这个章节主要是双手并用。每个章节中的每个小章节进行“模块化”细化分解,并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还设置了口令教学法,以食指“抹”为例:分为三个口令,口令1、做好准备食指抹指触弦(触弦前会喊预备,预备时肢体和手都需要进行口令化引导,如:身体离琴一拳远、松肩吸腋肘下沉、左腿在前右在后,坐姿优雅又自然等等);2、大拇指往掌心卷曲(卷曲的时候又有若干个动作模块,例如其它手指往后退,食指伸出关节凸等等);3、松(这个动作是建立在口令2的基础上的,弹完马上松下来,再次回到预备的状态),每个口令的速度要慢,让老年学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模仿,哪一个口令出问题了就单独纠正这个口令的模块动作,将三个口令由慢到快的训练最终达到全班动作的一致,这样模块化教学曾被我班上的学员称为傻瓜式教学,“像刘老师这样教都学不会,那什么器乐都学不会了”这是同学们的评价。一级以后以《中国音乐学院》古筝教材为主,自己又编写了很多符合老年人年龄特征的曲目,如《茉莉花》、《南泥湾》、《女人花》、校歌《重铸辉煌》等,同时还将每次90分钟(45/节)的课程做了标准化的安排,30分钟“模块化”每日必弹基本功练习,30分钟回课及音基知识讲解(以中国音乐学院音基一教材为参照),最后30分钟用来进行“模块化”古筝新课讲解,经过三年的教学古筝一班的学生整体进度一致,学员的基本功扎实,视唱识谱能力都能达到音基一视唱的标准,古筝技巧也能到达三级的水平,从古筝技法“模块化”的教学,升华到了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我还将这种“模块化”的理念运用到了我的舞台实践课里,也是颇有成效,受到了同学们一致喜爱(文末附古筝一班学员彭晓燕的“有感《茉莉花》舞台实践课”),基本实现了学员零流失的局面。今年恰逢老年大学古筝一班毕业,班上的同学拉着我的手说:“刘老师不想毕业,只要老年大学办下去,我们永远不毕业,在古筝班活到老学到老。”这是最朴实的认可,也是对我古筝技法“模块化”教学的肯定。

写在最后:

在老年大学任教已有三年时间,一路上虽步履蹒跚但也硕果累累,有校领导的支撑鼓舞、有同学们的拥护肯定,相信我的古筝班学员会越学越好,初心如磐,笃行致远,我们古筝班未来可期。(作者:松滋市老年大学古筝班教师  刘飞燕)


地址:湖北省松滋市新江口街道团岭路6号 邮箱:admin@hzszlndx.com 技术支持: 湖北国菱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0-2025 松滋市老年大学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鄂ICP备200096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