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认为,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提出了快乐教学的理念。而另说则认为这是对斯宾塞理论的断章取义,通过分析,推断此理念并不是斯宾塞最早提出来的。但“快乐教学”似乎从此便深入人心,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认可和推崇。
其实,我国明代哲学家王艮的《乐学歌》,那快乐学习的旨意还明朗一些。“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此话虽讲得繁复,但其要旨则一目了然——不为私欲而学则乐。
更早的有《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从远方来,不亦乐乎!…… ’”它是说反复学习是快乐的,在学习中与人交流也是快乐的。
还有《周易·兑卦》中所说:“丽泽,兑也。君子以朋友讲习。”意思是天下的事,凡是能够相互润泽的,就会产生愉悦。对君子来说,最愉悦的相互润泽就是“朋友讲习”。“讲习”即讲议研习,大约就是我们现在的课堂形式。
关于这方面的论断,古往今来不会少。虽然概念略有不同,但是都在“学与乐”的范围之内,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可快乐教学在现行中小学教育体制下实施难度却不小,往往是有升学压力或其他“私欲”,就会视“快乐”为松懈,那也就不敢放松去快乐了。据我所知,老年大学的教学则是非功利的,其教学过程也是真正“快乐”的,这可以仅在文学班教学从简观照中得以印证。
一、尚人文精神, 乐相处和谐
当社会上流行以考分招生和分学区招生的时候,松滋市老年大学文学班则亮出了如是之招生简章:只要喜爱文学的均可报名。没有其他特定的标准,退休的可,接近退休的亦可,额满为止。
学员不论阶层,不分男女;不论地位,不分职业;不论文凭,不分学历……平等对待。学员平等相处,相当于结伴养老。
学校也不用成绩来划分学员的等次,而且为了照顾基础差的学员,教学一般采用零基础起步。教学进程缓慢推进、自然上升,不加压力,毕业不作考试,也不看成绩,仅仅看在校的时长。
在文学班学员中,有大半辈子干最脏、最累的活计,拿最低的工资,过最平常的生活,又只有最低学历的代表。具体点说,有普通农民、工人,有清洁工、门卫,有小商小贩、自由职业者等。当然也有企业老总、银行行长、机关科、局长等层面的人。所以,在文学班,崇尚人文精神是相处和谐的关键。
进入大学,无论是什么样的大学,人们习惯联想到的往往会是知性、高雅等个性和形象,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层次尊严”,通常会忽略了最朴实人的意义。而我们的做法,则正是为了不忽略“最朴实人”的意义。
我很赞赏庚子“新冠”之疫的报道做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人文精神”的具体含义。比如,当时它有对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高知杰出贡献的歌颂,有对一线白衣战士的充分赞许,同时也有对安保、转运工、清洁工等不可或缺的辅助工作的恰当认可。中央电视台还专题报道了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坚守重症清洁岗位不退缩的事迹,这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具体体现。
向最平凡最真实的人致敬,这就是尊重人、肯定人价值的人文精神。
其实,每个人都会变得平凡,变得真实。回到日常生活,任何社会人,无论他拥有多么高贵的社会地位,拥有多么巨大的私有财富,拥有多么神圣的政治权力,都是朴实无华的普通人。因为,所有地位、财富、权力、荣誉,都外在于日常生活,都只是附加给普通人的一种外观,这种外观随时可以被去掉,而且必然会被时间和外在条件所去掉,它们不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经久不衰的品质。当我们向那些有权有势、有财富有荣誉的人表达敬意时,更多的时候不是对人的敬意,而是对权势、对财富、对荣誉的敬意。此时,人却成了这些外观身份的附属物。这就是说,任何人最真实的一面,就是普通人的那一面。
所以尊重普通人,就是尊重人本身。
文学班的师生崇尚人文精神,实际是做到了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和谐相处,如此就创造出了一种相互滋润心田的愉悦。
文学班连聚会都与众不同,贵在不分层次,我参与后写《聚会是个境界》的文章,感叹“聚会得到了饮食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二、重国学经典,享赏读雅趣
文学班共有四位教师,课程自然分成四块,我的课侧重讲授国学,穿插讲点散文写作知识,后来为学员补习逻辑学,这里仅说说教授国学的感受。
国学课程选讲了三大内容:唐诗宋词、中国茶文化、 先秦诸子百家。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唐诗即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宋词即中国宋代词的称谓。用现在的话说是两块天花板、两个登峰造极、两个不可企及。
成人都有崇拜艺术、欣赏艺术的自觉,唐诗宋词更是人人喜爱,教学唐诗宋词就最能体现“乐是学,学是乐”的状态了。一般说,一是有领悟后的欣慰;二是能在适宜场合吟咏,极具成就感;三是写作时引用,能感觉品位提升。
比如,我们这样朗诵《将进酒》,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推到了空前活跃、欢快的境况,也就带学员们进到了“将进酒”的境界——老师朗读诗句,学员们齐声在诗句后加一个“喝”字——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喝!”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喝!”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喝!”
……
讲述中国茶文化,起先的选题是中国饮食文化,但当讲到茶的时候,同学们立马兴奋起来,大家太感兴趣了,我便改为集中讲中国茶文化了。从当下茶的分类到陆羽《茶经》解读,不仅让大家品尝了“茶味”,而且还逐步领悟到了“禅茶一味”。听中国茶道课,学员们便乐在其中了。
后来我为学员作品集《晚晴浅唱》写了《泡茶与作文》的序。文中用泡茶作比,写作文的“本真”、“雅俗”问题,同学们便能心领神会,而且能得到些写作实践方面的启发。大家说,这“作文”和基本不相干的“泡茶”联系起来讲,还真有点意思!
由此,计划著《中国茶道课》一书,我以为将其作为老年大学的教材应是个较好的思路。拟从前人的传记中具体解读人物陆羽,再集中以散文的笔法逐一解析《茶经》,然后推介评说《茶经》的经典名篇。希望得到同趣同仁的支持。
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诸子指孔子(孔丘)、老子(老聃)、墨子(墨翟)、荀子(荀况)等。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等。内容庞杂,讲授时间长,本来怕学员产生厌倦感的,未承想大家却始终保持了兴致。有的学员说,那玄妙的思想听起来有意思,听懂后又有“原来如此”的彻悟,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做学问的乐趣,具有获得感、满足感。如学《公孙龙子》,大家先带着疑问听,“白马非马”吗?听着听着,就明白了,原来“白马”如此“非马”!这么个“弯弯绕”的逻辑问题,一旦明白过来,就会有走出峡谷的通达感。
后来,文学班成立了文学社,社团活动增加,形式便愈发带有愉悦性了。
三、尊哲学思想,悟写作诀窍
文学班天然离不开写作,“文以载道”则是公开的诀窍。
“文以载道”出自北宋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意思是:文章是用来说明思想或学说的。如果文章没有表达思想或学说,就像车没有载物一样,只是装饰,何况是没有载物的车就更是虚设。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家,他说的“道”应是儒家思想。而我们学习了诸子百家,可以说所有古典哲学思想都是有其可取之处的。而我以为,今天的“道”更应是时代的主流思想。所以,说“文以载道”,我们是从整体上强化文章的思想性。
我主编学员文集《晚晴浅唱》、《夕阳放歌》,推荐学员文章刊《洈水》杂志(十好几篇),好多都是要从思想性方面做修改的,正好就是要大家明白“文以载道”的道理和写法。但其实大家已经做得不错,早就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教学相长,我四年多和文学班的同学们相处,最直接的感受是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最后节录仿写的《新归去来兮辞》,以表明自己的心迹,且顺作劝导——
归去来兮,校园兴盛胡不归?既自以乐为根本,奚不群而空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归去来兮,退休不再谋职位。功名利禄何时了,行囊孑然身心惫……劳劳碌碌为了谁,不若回乡一夕寐。
归去来兮,切莫执迷带孙辈。粉嘟嘟呱呱坠,祖父辈喜上眉。携家底卷铺被,大包揽不怕累。心无旁骛操劳,勤勤恳恳遭罪。痴迷乐享天伦,不觉又老年岁。待和外界接触,当地语言不会。糊涂醒来理心肺,明明白白把家回。
归去来兮,来去归兮,老来不可圈自己!家居方寸十来米,安放身心供歇息。对傍青山绿水,仍需相伴相依。甘淡泊爱独处,内心也莫孤寂。老年大学开办,不如返校学习。
新校舍重开学,十百千不嫌多。似曾相识相聚,情感共通共乐。太极舞蹈摄影,琴棋书画文学……乐此学,学此乐,此番岁月无蹉跎。
归去来兮,来去归兮,回家不若返校乐!
(作者:松滋市老年大学文学班教师 胡如奎)